在一條馬路上有兩家賣粥的小店,左邊一家,右邊一家。兩家相隔不遠,每天的顧客也相差不多,生意都很紅火,人進人出的。然而晚上結算的時候,左邊這家總比右邊那家粥店多出幾百塊錢的收入。一年之后,左邊的小店變成了大店,擴大了規模,而右邊的那家還是一年前的老樣子。
有一個人一直迷惑不解,有一天,他走進了右邊那家粥店,服務員微笑著把顧客迎進去,給他盛好一碗粥。問道:“加不加雞蛋?”那人說加。于是她給顧客加了一個雞蛋。每進來一個顧客,服務員都要問一句:“加不加雞蛋?”也有說加的,也有說不加的,兩種情形大約各占一半。
又過了幾天,那個人又走進了左邊那家店里。服務小姐同樣微笑著把他迎進去,給他盛好一碗粥,問道:“加一個雞蛋,還是加兩個雞蛋?”顧客笑了,說:“加一個?!泵窟M來一個顧客,服務員都會問一句:“加一個雞蛋,還是加兩個雞蛋?”愛吃雞蛋的就要求加兩個,不愛吃的就要求加一個,也有要求不加的,但是這種情形很少。一天下來,左邊的這家店就要比右邊那家多賣出很多雞蛋。
感悟:左邊這家店的問話很有藝術性,“加一個雞蛋,還是加兩個雞蛋?”增加了客人選擇的權利,因為有的人喜歡吃,自然就會要兩個雞蛋,這樣無形中雞蛋會賣出的多。由于兩家服務員的問話的方式不一樣,左邊這家店的服務員很注重客人自己選擇的權利,給客人的選擇留下了充分的余地。在不動聲色之間,把余地留給了別人,給了別人多一份余地的空間,自然會為自己贏得更有利的回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