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監察御史劉禹錫,被貶以后,閑居在家。他由于失意,而積郁成疾。
劉禹錫的一個朋友,前往看望,對他說:“您患病有些日子了,該去治一治,我給你推薦個良醫吧,他原是我鄉的方士,現在行醫治病,醫術相當高超?;及]瘡病的人,到他那里治,就能去除瘡痏(音委),變得美貌豐滿;兩腳麻痹的人,經他治療,就能奔跑。何況你這一般的小病呢!我陪你去拜訪他,請他給你醫治吧?!?/span>
劉禹錫因為病痛纏身,只得跟朋友去醫生那里就診。那位醫生先是給他靜靜地切脈,再仔細察看他的臉色,接著認真地聽聲音,然后很有把握地說:“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時作息,生活沒規律造成的?,F在你的腸胃功能大大削弱,很少能消化食物,也很少產生熱氣,白白成了盛裝美味佳肴的皮口袋啦!不過,請不必擔心,我能治這種病?!闭f罷,取出一個拳頭大小的藥丸,囑咐說:“你服下這丸藥,就能洗去心中的憂煩,消除長久的郁悶,溶解隱藏著的病毒,歸回損耗的元氣了。只是要特別注意:藥里有毒,病愈后,立即停服;服過量的藥是會損傷身體的。為此,我給你的藥劑很小?!?/span>
劉禹錫將信將疑地接過藥,回到家里,按著醫生的囑咐,小心服用。果然,經過兩天,腿就感到輕快,不麻木了。過了十天,身上也不發癢,再也用不著搔搓了。過了一個月,視力恢復,聽覺敏銳,步履矯健,食欲大增,身體比以前強壯了。
這消息傳出去以后,有人來慶賀他,并且慫恿地說:“你獲得的藥,療效幾乎神了!真難得呀!不過據我了解,醫生給人治病,大多留一手,有意遺下病根,以抬高自己,索取錢財。你何不再去求他多給些藥?繼續多服些,那樣不是把病,治得更徹底了嗎?”
劉禹錫信以為真,連連點頭。于是,他照著別人的建議,繼續服藥。五天以后,藥的毒性果真發作,他感到遍體脹痛,象得了瘧疾。這時他想起醫生的囑咐,醒悟到自己做錯了事,急忙硬著頭皮再去找醫生。
醫生見他病情嚴重,知道是服藥過量所致,十分生氣,斥責說:“我早就料到你沒弄清其中的道理!”急忙拌制解毒藥,給劉禹錫灌下去,這才轉危為安。
劉禹錫回到家里以后,又繼續服用和解的藥,身體才逐漸復原。
文章展讀:
懷疑別人要有根據,不能憑主觀猜測,或者把局部經驗,當作普遍真理。劉禹錫由于聽信別人不負責任的話,而懷疑醫生,結果服藥過量,引起藥物中毒,不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嗎?
同時,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:無論辦什么事都要掌握“度”。事物的發展,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,在量上超過一定的限度,事物就會發生質的變化。在故事中,劉禹錫前后服用的藥,并沒有變換,只是由于服用藥量,超過了限度,才使得治病的良藥,變成了害人的毒藥。由此看來,掌握事物的“度”是十分重要的。我們只有學會這個本領,按客觀事物的規律辦事,才能做到在實際工作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。
劉禹錫是個非常淵博的大學問家,還犯出這種錯誤,我們就更應該引以為戒,防范此類過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