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說,冤家宜解不宜結,提倡以德報怨的操守,這也是傳統文化巨大包容性和傳統國人謙讓寬容大度的美德的展現?,F在人如果能牢記古人訓誨的話,也許不至于使因為一點小事記恨于心,在生活中,也不至于為一口氣使自己的人生陷入心靈凄苦,甚至冷烈決絕的境地。紅塵中人在悲苦與迷惘中,磕磕碰碰、坎坎坷坷在所難免,你惹我了、我傷害你了也時有發生,金無足赤人無完人,誰能一輩子不得罪人、不做錯事呢?甚至是很大的錯事?在這些矛盾沖突、心靈撞擊之中,如何對待傷害你的人、如何化解這些恩恩怨怨?是嫉恨終生、仇怨以對,象有些人那樣將怨恨進行到底至死方休,把仇恨作為人生的動力和宣泄心中惡念的借口,還是退一步,相互寬容、相互體諒、化解矛盾?那結果是天地之別。
仇怨會積累,象種在心里的刺,壓在肩上的擔,越長越多,越來越沉,先傷著自己,同時傷著別人;仇怨也會煙消云散,當你放下仇怨的時候,你會覺的云淡風輕,對生命產生一種悲憫和包容。心無仇怨的人,心里一定是輕松、光明、祥和的。
有一個故事,說的是陳囂與紀伯之間的事,他們是一對鄰居。因為紀伯想要擴大自己的土地,又不想讓人知道,于是一天晚上,乘著夜半四下無人之時,偷偷把兩家之間的籬笆拔起來,向陳囂家那邊挪了一些。
然而,陳囂發現后,不但沒有生氣,反而趁著紀伯沒發現,自己悄悄把籬笆拔起,向自家地里又移了一丈,使得紀伯家的地變得更大了。
紀伯一早起來,看到自家的地竟然又多出許多,心里一震。他沒料到,陳囂不但沒有和自己計較爭地之事,還如此寬容照顧,主動讓出土地,內心因此感到十分羞愧。
于是,紀伯不但把侵占的地全部歸還給陳囂,還將籬笆向自已這邊挪了一丈,以此感念陳囂的寬宏大量。
當時的周太守得知此事后,也非常敬佩陳囂的品德,于是用石刻上“義理”二字,藉此來表揚陳囂。
文章展讀:
看到陳囂如此寬容,使鄰里之間更加和睦,也使自己品德更為彰顯,感化一方人民時,不由也使我們佩服起陳囂的德行來。然而,有人卻覺得,人也不能不計較,不能太過善良,因為太過善良容易被人欺負。其實,真正能寬容待人、善待他人,不但自己免于陷入與人爭斗的苦惱,無形中,還結下許多善緣,幫助自己化解災難。
能夠寬容待人,和氣對人,他人自然是會受到感動,從而以同樣的愛心回報的。反之,不能寬容的人,內心常有不平,甚至是埋怨、憤恨。由此,更易與人產生敵對或沖突。當心胸不夠開闊,內心的煩惱也會比較多,別人不以為是煩惱的,自己也覺得煩惱。生活中常與人有矛盾,那么在自己遇到困難時,別人也不太高興伸手相助。如此,人生就多出了許多的障礙來。而愿意和氣對人,寬容待人,不僅避免了吵鬧、爭斗之苦,其寬闊的胸懷,也會讓自己的生活更愉快,心情更開朗。
寬容之人,不僅讓自己更快樂,也給家庭帶來更多的和氣,讓鄰里間更加友愛,也使整個社會變得更為和諧與溫馨。所以說,冤家宜解不宜結,寬容仁厚大智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