宰相被燒了頭發,不生氣
宋朝的丞相魏國公韓琦,領兵鎮守定武地區的時候,有一天晚上,他要寫信,就讓一個士卒,舉著蠟燭,站在他的身旁。
這個士卒,四下里張望,不小心用蠟燭燒著了韓琦的鬢發,韓琦馬上自己用衣袖將火苗拂滅了。然后還象剛才一樣,繼續寫信。過了一會兒,韓琦回頭,才發現舉蠟燭的士卒,已經被改換成另外一個人了。
韓琦擔心主管官吏,會懲罰原來那個士卒,于是趕忙把原來那個士卒叫出來,要親自看看他,并說:“不要把他換掉,他已經明白了應該如何舉蠟燭了?!?/span>
整個軍隊中的兵士們,得知此事,都很敬佩、感服韓琦的寬仁與氣量,更加自覺的遵守軍紀。
“物之成毀皆有時”
魏國公韓琦,在鎮守大名府時,有人獻給他兩只玉杯,說:“這是種田的人,在荒墳中找到的,里外都沒有瑕疵可指出,的確是絕世之寶?!?/span>
韓琦用白金,答謝了獻杯之人。他十分喜愛這一對玉杯,每逢設宴款待客人的時候,韓琦都要專門設置一張桌子,鋪上錦緞,把兩只玉杯,放在上面,讓大家觀賞。
有一天,韓琦款待管理水運的官吏,準備用這兩只玉杯盛酒,來款待客人。誰知不一會兒,有一位士卒,不小心撞倒了桌子,兩只玉杯都被摔碎了??腿藗兌己艹泽@,那位士卒也跪在地上等候處罰。
韓琦神色依舊,笑著對客人們說:“任何物品,它們的成與毀,都是有定數的?!?/span>
稍后,他回過頭來,對那位士卒說:“你是失誤造成的,并不是故意要摔碎的,有什么過錯呢?”
大家都對韓琦寬厚的德行,嘆服不已。
文章展讀:
韓琦雖身居高位,卻能處處為士卒著想,面對下屬無意間的失誤,并沒有任何的怪罪、責罰,以寬厚仁德之理服眾。這種出自內心的德行操守,卻使“整個軍隊中的兵士們,得知此事,都很敬佩、感服韓琦的寬仁與氣量,更加自覺的遵守軍紀。”面對心愛之物的損毀,卻也深知“物之成毀皆有時”,以超然之理從容釋解,令眾人“嘆服不已”。
現代企業管理中講“以人為本”,就是重視每個人潛力與自覺性的“開發”,往往只重視手法與技能的使用,可謂不得要領。企業管理者不斷提高自己人生修為的時候,在展現真實境界的過程中,就已經在起以德化人的作用。在傳統文化中,這簡單質樸的道理,古人早就應用在先。如果只重視行為的硬性約束,不能令眾人心服,努力了許久,推動了半天,終歸還是腳在起點,除了形式上的改變,本質上還是原來的面目。
如何構建企業文化、擴展企業文化的影響,那就要對員工的美德與正面行為進行鼓勵和傳播,這是塑造企業文化的重要歷程。企業文化的深入人心,會成就員工的自豪感和歸屬感。就象魏國公韓琦,德行廣播軍中,軍紀更加自覺嚴明,這就是文化的力量。
(摘選自元代吳亮《忍經》)
|